有一个笑话说,需要几个心理学家去换一个灯泡?答案是:一个,如果这个灯泡愿意被换的话。
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被改变,你成功的可能性多数是很渺茫的。在临床心理学里,这种抵抗情绪我们叫它resistance。
面对这种阻碍积极变化的情绪,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要去试图说服别人。因为只有你不试图去说服别人,别人才更有可能真正的改变。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验,你越是试图说服别人,别人就越是能找出理由来反驳你,甚至是更加坚信他原来的观点。强制改变他人很可能导致逆反甚至是敌对的情绪。(什么,你不信?那你现在是不是在找各种理由来反驳我?)
比较好的做法是:倾听别人的想法,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。倾听是一个很强大的“武器”,它让人感觉到你是真正的关心他,理解他,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他。当你这样做的时候,被倾听的对象会觉得没有辩论的对象,渐渐的抵触情绪也就缓和了,自己就想明白了也说不定。有了这个基础,你才有成功的机会。
如果这样还不够,而且你有非要让他改变的理由。也许你可以试试“动机谈话”(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)。这种方法常用于有成瘾性问题的人,比如说烟瘾。但对于帮助别人下决心做改变也非常有效。这个方法中,比较容易操作的一个手段是,你帮助人家做一个列表,写出改变的好处和坏处,不改变的好处和坏处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可以提问题,给建议,但千万不能试图说服人家。
比如,你可以让别人自己说出戒烟的好处有哪些(有利于健康),坏处有哪些(压力难以排解);不戒烟的好处有哪些(不会显得不合群),坏处有哪些(牙齿难看)。你可以引导别人说出更多的想法,“戒烟还有哪些好处/坏处?”,“你有没有想过二手烟对小孩的影响?”等等。如果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,也不要强行推销自己的意见。不然的话,我们就又陷入了上文中所说的“辩论→抵触情绪”的怪圈。要想帮一个人做到真正的改变、持久的改变,而不是敷衍你一下,这个改变的动力必须来源于他自己。
如果你想改变的是个有正常认知、判断能力的人,你尝试了所有能尝试的做法,但都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。也许你可以考虑下,别人是不是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呢?不管你怎么努力,选择权仍然在他的手上,对不对?再退一步说,你已经种下了一颗改变的“种子”。以后,当这个人自己想改变的时候,他也知道该怎么做,知道你还是会支持他的,这就够了。
|